每逢假期,除了探亲访友、旅游休闲,重庆师范大学辅导员与思政课专任教师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对学生进行家访。“家访已坚持了14年,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新生家长会、家长开放日、流动家长学校等有效举措成为一道道风景线!”学生处负责人张明志介绍,根据学生需求,学校进行划片,有的是专门去送喜榜,有的是对学业困难、家庭困难进行调研,“家校联动,筑牢育人共同体,辅导员、家长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切实解决了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学校把思政教育从校园做到了校外、做到了家庭。
高校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两支队伍”的融合程度影响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和质量。近年来,重庆高校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中心任务,着力于主渠道与主阵地的有效衔接贯通,在机制、课程、资源、平台等方面,积极探索实践“两支队伍”同向同行、互联互补的“融合”之路。
“身份融合”:专兼互融,双向发展
《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和党务工作队伍具有教师和管理人员双重身份,要纳入高校人才队伍建设总体规划,形成一支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工作力量。”
重庆师范大学专门设立了“辅导员教师岗”和“辅导员管理岗”,在管理岗中划分为辅导员管理岗、实职管理岗和一般管理岗,在专业技术岗中划分为辅导员教师岗、教学科研岗和其他专业技术岗,在学校规章中把辅导员的双重身份确定下来。
“实行双向机制双向发展。”重庆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龚燕介绍,“不仅认定其作为辅导员的工作量,还以教学工作量的形式认可辅导员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针对专门从事学生工作的专职辅导员、团及学工干部等学生工作系统人员,学校专门出台《重庆师范大学学生工作系统人员专业技术职务评审非课堂教学工作量认定办法》,认定其在思想政治领域主题教育工作中的新生入学及毕业生教育、军训教育、主题班会、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培训,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中的心理健康咨询实验技术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团体辅导、心理评估实验技术指导等工作为非课堂教学工作量,并纳入辅导员队伍职业评定教学工作认定范围。
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整合思政理论课教师和全校辅导员,积极推进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思政理论课教师受聘或受派参加“青马工程”“三下乡”“创新创业训练”等社会实践的指导,一些辅导员受聘参加实践教学课的指导,通过“实践教学”实现思政课教学与社会实践的内容一致、学分互认,打通了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大学生社会实践之间的障碍,提高了实践育人的成效。
学校把“两支队伍”摆在同样重要的位置。通过评选“金牌辅导员”“金牌教师”、学生“最喜爱的辅导员”、“学生最喜爱的班主任”等,让两支队伍的工作成果都得到了体现。
“机制融合”:线上线下,整体实践
重庆文理学院从顶层设计、实践运作和保障体系等三个维度发力,注重形成和完善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队伍同向同行的合作育人机制。
学校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为组长的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队伍合作育人领导小组,将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队伍合作育人纳入学校年度工作考核目标,统筹解决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队伍合作育人的重大问题。
构建了线上和线下衔接“双师同堂”育人机制。思政课线上教学以思政课教师为主、辅导员为辅实施;线下教学的答疑、成绩评定(日常行为表现成绩除外)由思政课教师负责,社会实践由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分工负责。“双师”集体备课,分享教育教学经验并定期研判形势,共建共享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资源库、案例资源库和考试资源库。
同时,依托名师工作室、重点建设项目以及一系列重大教学科研项目,充分发挥教学名师、辅导员年度人物等各级各类名师的引领示范作用,领衔组建思政课、周末思想教育课以及每个精品专题的教育教学团队,实现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队伍合作育人的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
学校开展了富有衔接性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队伍的整体实践。每门思政课程都凝练出14—16个精品专题分学期实施。每个专题都由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共同设计。《年轻不再迷茫—大学究竟学什么》《践行中国梦,争做优秀大学生》《课外活动的策划与实施》《做一个有责任的大学生》,这些专题都与大学生的现实需求紧密相连。
学校结合校史校情实际,利用周末党校团校、周末思想教育、周末文化广场、周末社会实践等四大平台开展周末教育专题教学活动,并由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携手组成教学团队协同开展此项工作。
“工作融合”:撬动助推,共建共育
从“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团队择优支持计划”《整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队伍研究》项目组调研报告中获悉,“有的思政课教师拥有理论知识但未能紧密联系实际为学生解疑释惑;而有的辅导员没有马克思主义类的专业背景,又很难把握和回应学生关心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正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两张皮”的存在,国家教育部门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邓卓明教授提出:“提高‘两支队伍’融合水平,有利于增强立德树人的育人合力,有利于提升‘两支队伍’职业素养,有利于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水平。”“‘两支队伍’的深度融合,是提高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质量的保证,也为学校其他队伍的融合起到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邓卓明提出,应当加强顶层设计,促使“两支队伍”在工作中的深度合作与交流,共同关注学生,实现理论研究与实际工作的相互促进。
目前,在重庆师范大学已建市、校级辅导员名师工作室4个。在“姜土生工作室”,吸纳了除辅导员之外的4名思政理论课教师,大家一起申报科研项目、一起研究教材,围绕“‘五三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培养模式”“社会工作介入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高校学生主题班会课程化”“基于情感培育的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深度介入”等主题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探索。工作室成员先后主持和主研的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共同关注,共同调研,了解大学生思想动态、大学生的需要、大学生思想中存在的问题,共同施策,形成了“两支队伍”工作中的融合。
在华体育(中国)官方网站,每一位思政课教师都要联系一个二级学院、联系一个专业、联系一个班级。每一位思政课教师都要深度参与到二级学院党总支的党建工作、学生工作、人才培养之中。“三联系”把“融合”写入了思政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的日常工作中,推动全校形成共建共育人才培养的大思政格局。
制度够硬,考核更够硬。对“三联系”的考核,学校每学期进行一次。考核结果与专任教师的阶段性和年终绩效考核、兼课教师的年终教学绩效考核挂钩。同时,思政课教师对联系学院学生的工作要进行评价,党委宣传部对各二级学院支持思政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融合开展“三联系”工作的情况要进行考核,纳入二级学院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三联系”提升了思政课教师的责任感、获得感,使学校思政成为源头活水,润泽四方。
“平台融合”:搭台唱戏,走心接地
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作为一所民办高校,他们的一组数据很亮:每年参加“颂党育青”青年培训班的学生达700人左右;每年参与“超级演说家”师生互动教改实践近5000人;学校党校已举办了10多期,去年人数达到700人规模;新生递交入党申请书的人数呈大幅递增趋势,外语学院去年900多名新生,600多人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学生在58期党校结业考试成绩从原来的平均分60—70,提升到近80分……
民办高校,如何找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关键点、突破口,创新方式方法,让思政教育更接地气,更走心?
学校打造“1221”思政育人模式,努力做教育增量。“1”即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2”是搭建民办高校党建研究室、形势与政策教研室两个科研育人平台;“2”是依托“颂党育青”青年培训班、“超级演说家”两个实践育人平台;“1”即初步形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辅导员“双融合共发力”的协同育人机制。
2016年,党建研究室立足于民办高校党建作用发挥,由思政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共同参加的《“党建+”引领民办高校改革发展融合模式研究试点》《“互联网+”时代的高校党建科学化研究》项目,分别成功申报重庆市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和重庆市教育部门人文社科党建专项项目。该校党委书记马文华说,“两支队伍”的整合互补,高校不仅要有作为,还要做好为。只有如此,才能各尽其能、各尽其才,实现“两支队伍”的合力叠加。
“融合,就是一粒火种,它是学校发展和学生成长供给侧的需要。”如今,在重庆高校,“火种”已呈燎原之势。从单一的思政教师与辅导员的融合,延伸到辅导员与学校其他专业课教师的相互融合渗透,推动各门课程都要把思政育人的内涵融入进去。
去年,重庆师范大学开设了专业课教师生涯培训班,专门指导教师们怎么去分析学生特点,挖掘其内在需求,掌握生涯规划知识技能并学以致用。通过培训,提升专业课教师在指导学生生涯规划过程中的育人能力。
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8-02/28/content_494851.htm?div=-1